武侠小说发源于
Ⅰ 武侠小说多少字为一段好什么时候要长点,什么时候要短点
武侠小说作为作为小说的一个分支,它们的发源应该是大致一致, 即应该在先秦时期(是个模糊概念,不可能详细到某年某月某日).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写侠士的故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的要离、聂政,《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他们都是具有侠义风度的人,为了报仇、报恩,不惜性命,称得上是侠士.
以后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体现:如西汉司马迁的《侠客列传》,唐代的传奇小说如《我来也》、《昆仑奴》、《白猿记》、《霍小玉》等,明清之际的公案小说《包公案》,清代的《三侠五义》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的发展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是民国时期(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如《鹰爪王》、《风尘三侠》、《蜀山剑侠传》等。
第二阶段,也是兴盛阶段,时间大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台的武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诸葛青云、倪匡、卧龙生等等。他们掀起了武侠小说的高潮,也可以说是代表了这种小说的最高成就。经典名作如: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和《白发魔女传》,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古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小李飞刀》等等,不胜枚举呀。
第三阶段,也称“新武侠”,兴起于近几年(21世纪),以大陆作家椴子、凤歌、步非烟、施定柔等新生代写作群体。其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我最爱的说行天下
Ⅱ 金古梁温黄 ,这是怎么个由来
金古梁温黄分别是指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这五位武侠小说大家。当时小说作家众多,被人们认可的写武侠的宗师只有五位,他们每一位都创作了大量的武侠作品,虽然写作风格不一样,年代也不一样,但都是经典,被人们尊称金古梁温黄。
1、古龙
古龙,原名熊耀华,新派武侠小说泰斗。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古龙在台湾去世,终年48岁。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2、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
3、黄易
黄易,原名黄祖强,1952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作家。2017年4月5日中风,于医院病逝,享年65岁。代表作有《大唐双龙传》、《寻秦记》等。他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一心专注写作的黄易,1989年辞去丰厚工资的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终于在九十年代,作品风靡港台地区。
4、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等。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
5、温瑞安
温瑞安,原名温凉玉,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刀丛里的诗》、《布衣神相》等。他在新马以文学评论和散文起家,在台湾地区以诗人著称,小学时已在港台地区发表诗作、评论,20世纪70年代已写玄幻、惊悚、推理、心理、现代言情小说,但在内地则以武侠小说著称。
(2)武侠小说发源于扩展阅读
武侠小说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1970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
但由1987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现代武侠小说是纸上武侠的新阶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Ⅲ 近现代武侠小说的发展概况
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是近几十年的事。
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不过,文字和历史的描写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出现。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在19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一硬伤,除此之外上再无大错。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
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
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仙鹤神针》、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
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
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首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
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有人认为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
火红了十年后,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
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
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
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
《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已完结作品还有《边荒传说》《日月当空》,连载的还有新作《战龙在野》。
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
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Ⅳ 《笑傲江湖》是发生在哪个历史朝代下的
《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设置具体的时代背景,但是这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笑傲江湖》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于1967年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明报》,1969年完成。
《笑傲江湖》属于金庸的后期作品,其叙事状物,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类武林人物交手搏斗的场面不可胜数,但历历写来,景随情转,变化无穷而皆能贴合生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可感。
(4)武侠小说发源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笑傲江湖》的写作从1967年开始。当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1966年、1967年、1968年这三年是高潮期。中共九大以后,其实已经和前面很不一样,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文革不仅在中国大陆进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场的《明报》受到左派的围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关心着天下大事,关注着中国的政治风云,所以他把当时对“文革”的思考,自觉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其实与此同时,金庸每天写的社评,本来就在一刻不停地评论着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他对“文革”中政治局势的判断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结果也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作品赏析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其不仅靠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情节引人入胜,更能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数十个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
《笑傲江湖》属于金庸的后期作品,其叙事状物,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类武林人物交手搏斗的场面不可胜数,但历历写来,景随情转,变化无穷而皆能贴合生活。
《笑傲江湖》的中心是武林争霸夺权,为了达到目的,夺取《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最后两派都败在《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上。
Ⅳ 黄易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众所周知,武侠小说是我国文学界的一颗明珠,其发源历史悠久,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而一提起武侠大师,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古龙、金庸、梁羽生、黄易等大师,其中黄易作为新武侠流派的重要人物,他为众多武戏迷留下了无数的武侠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开创历史穿越小说类型的《寻秦记》。
最后,黄易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正所谓每个人的喜好各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寻秦记》。
Ⅵ 金庸的十四部小说写作的背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十四个字分别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碧血剑》《鸳鸯刀》
写作顺序: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注:金老的《越女剑》不属于武侠小说。
先来说《飞狐外传》
时代背景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公元1766年-1769年)
书开篇时,胡斐是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而胡苗决斗在"十三年前"。由下面《雪山飞狐》的考证可知,苗人凤胡一刀决斗。胡斐出生均发生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腊月,则此时为乾隆十八加十三等于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由此可知,胡斐此时应该是13岁而不是14岁(此时显然未到腊月,胡斐还没到14岁生日)。
而全书结束时提到"……十年前乾隆皇帝在杭州微服出游,曾为红花会群雄设计擒获,囚于六和塔顶……",又说"……香香公主十年忌辰……",则由《书剑恩仇录》的年代背景可知,此时应为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这样说来,全书结束时胡斐才不过16岁,汗……看书里那复杂的感情描写,还以为都二十出头了呢;就精神层面上说,这家伙比韦爵爷都早熟……
雪山飞狐
时代背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三月十五
这部《雪山飞狐》的起讫应该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确凿无误的了:整部小说就发生在"……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这一天里——从早上 "东方红日甫从山后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圆……"。
而苗人凤胡一刀决斗。胡斐出生是在"二十七年前",也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腊月。
连城诀
时代背景:明中前期
论据1:书中的"知县。知府"等官名和"荆州府。江陵县"等建置,都是明清两朝所有的。
论据2:丁典追忆凌霜华所述时提到"……承圣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杀了元帝。但他聚敛的财宝藏在何处,却无人得知……几百年来,这秘密始终没揭破……"梁元帝死于公元554年,既然说的是"几百年后",则至迟不能晚于公元1554年——其时尚在明中叶。
因此《连城诀》的时代背景应为明而不是清,且极可能是在明前期,至迟不晚于明中期。
天龙八部
年代背景:公元1090年――――公元1094年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天龙八部》一书的起始终结本来是很清楚的,只是书中出现了几处BUG,使考证者容易迷失方向。《天龙八部》开始于大理天祐年间(第六回中说"保定帝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祐,其时正当天祐年间……"),但具体是哪年仍不清。
这是因为目前史学家们只知道保定帝是从宋元丰五年到绍圣元年在位,但保定、建安、天祐这三个年号到底各占了几年,迄今尚无佐证。
这样我们就只能另找时间线索了——幸好,乔峰任帮主的时间可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
书中第十五回中写乔峰"执掌丐帮八年……",而汪帮主那封信"……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乔峰记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帮帮主之日……",则可知乔峰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的帮主,以此推算,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之时乃是北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而此时是三四月间,推算回去全书开始时应是上一年的秋冬季(拈花寺里的景象是黄叶飘落,考虑到大理气候偏暖,应是秋冬季,从开始到鸠摩智劫走段誉经过了十八天,之后"这般走了十余天,料想已出了大理国境……又行了二十余日……这一日终于到了苏州城外……这时正是三月天气"),因此《天龙八部》开始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关于结束,书中出现的可参考历史事件就是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改元。史载此事发生于哲宗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之后最多二三月时间("如此过了月余,那四名说客竟毫不厌烦……",且提到要渡黄河,则显然未到封冻季节)萧峰自尽。全书结束。
所以《天龙八部》就结束于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只是这样一来,书中就有了两处时间上的矛盾了(史实上的矛盾例如大理国皇位继承的顺序与时间等就不去管它了,这里说的是时间上出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一个是钟灵这小姑娘的生日,第一回写的明明是钟灵"十六岁",可第二回和第九回都写了钟灵生于"己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时",则算一下干支可知,钟灵应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生人,全书开始时才11岁……这个,汗……另一个是段誉的年龄,书中第一回和第四回两次提到当时段誉已经19岁了("钟灵道:'十六!你呢。'段誉道:'我大你三岁。'……段誉插口道:'嗯,你十八岁,小我一岁。'"),可是第四十八回中却说段誉生于"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也即公元1083年,则全书开始时7岁。再汗……
不知为何金庸先生把生日都写得那么清楚了,却没有算对年头……
射雕英雄传
年代背景:公元1199年――――公元1227年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开始的时候,张十五明确提到:"……光宗传到当今天子庆元皇帝手里,他在临安已坐了五年龙廷……"。
所以故事开端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而郭靖杨康生于1200年。
全书结束于成吉思汗辞世,如按史实则发生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
但考察一下《射雕英雄传》的时间流程——郭靖18岁烟雨楼之会后,大约只过了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全书结束(……这一找就是半年,秋去冬来,冬尽春回……又过月余……军行十日,已抵撒麻尔罕城下……两人如此在石屋中一住月余……又过数月,眼见金风肃杀,士饱马腾,成吉思汗又兴南征之念……缓缓南归,天时日暖,青草日长……)。
尽管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并不非常肯定,但由下面《神雕侠侣》的考证(杨过应生于1219年而《射雕英雄传》结束时杨过还是个婴儿)可知,说是两三年不会有太大误差,则此时最多也就是1200+18+3=1221年。
白马啸西风
时代背景:清初
论据1:书中明确写了此时距高昌灭国(高昌麴氏王国立于北魏景明三年辛巳/公元501年,灭于唐贞观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已有"千余年了",则最早也得是1640年以后,即顺治即位之后。
论据2:书中出现了山西镖局("……在山西省太谷县开设了晋威镖局……")。据卫聚贤《山西票号史》考证,镖局一行约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康乾,最早为山西人创办。依书中所描绘情形看,镖局业显已相当兴盛,则至少应在清建国一段时间后。
由上述论据看,《白马啸西风》的历史背景至早是清初顺治年间,而实际上最可能是与后面的几部书一样,发生在康雍乾时期。
鹿鼎记
时代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鹿鼎记》一书虽无明确提到年月,但通篇系依历史事件贯穿而成,因而就以历史史实为年代依据。
全书开始时陈近南救几位名士一事发生于何时殊难确定,就马马虎虎地认为是和第二回的内容同时发生好了。而第二回开始的韦小宝历险记则是发生在擒鳌拜之前的数月(最开始赴京城花了一些时间,后来"韦小宝和小玄子两个月斗了下来……",再后来学大慈大悲手又"……这么半吊子的学上两三个月……")。史载擒鳌拜一事发生在康熙八年五月,那么我们也就省点事,不再跨年份了,姑且认为全书也就开始于康熙八年年初好了。
结束时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自然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此事发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全书结束于韦小宝隐居,此时距协定签署最多不过数月时间(从尼布楚回京约一月余。之后就是茅十八被捕和法场换"子"。再隔一个"冯锡范失踪了十多天"就是离京回乡。然后途中在舟上决意隐居),所以当仍在康熙二十六年。不过,这样算来,此时我们韦爵爷的岁数……书开始时是"十二三岁",再加上十八年——已经是过三张儿的人了啊……
笑傲江湖:
明中叶(公元1500年后)
论据1:书中祖千秋评酒具时提到过"元瓷",本朝之人当不会用此口吻叙述本朝之事,由此可知《笑傲江湖》的时代背景当晚于元,在明或清。
论据2:文中所提到的官职。地名。县府建置均为明清两代所特有。
论据3:《鹿鼎记》中有"……前朝有令狐冲……"之句,则为清代之前无疑。
结合前三条论据可知,《笑傲江湖》发生在明代。
论据4:根据长江三侠《笑傲江湖年DK》一文中对华山派师承的分析,则穆人清约为令狐冲徒孙一辈。《笑傲江湖》当发生于明中叶1500年左右。
论据5:文中提到"其实百余年前,这教派的真正名称便叫作五毒教,创教教祖和教中重要人物,都是云贵川湘一带的苗人……"此时五毒教被称为"五仙教",而在《碧血剑》中则又恢复为五毒教的称呼,一教名称的变更当有一两代的时间才是;另从何红药等人的师承关系看,看作蓝凤凰的徒孙或更远一辈也较妥帖,这也与穆人清是令狐冲徒孙大致相称。
论据6:文中提到"峨嵋……立派数百年……",则至少当在郭襄建派200年后。郭襄是中年后建立峨嵋,则此时至早是公元1500年以后。
由上述三条可大致确认,《笑傲江湖》一文的时代背景当在明朝中叶的公元1500年以后。
关于“河北”。明朝时河北称为“北直隶省”,清朝时称为“直隶省”,直到1928年才称“河北省”。所以根据小说中“河北”的称呼就判断是清代显然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作是小说家与历史学家的不同吧!
关于“日月神教”。如果是在清代,为什么不公开叫“明教”呢?而且日月神教明显是江湖教派而非政治组织,所以反清复明是说不通的。合理的解释是,朱元璋依靠明教的势力当上了皇帝,但鸟尽弓藏,开始清洗明教势力。而明教本来就是一江湖组织,所以只好避讳改名为“日月神教”,把总舵藏在黑木崖上(光明顶已经呆不下去了),行事也就越来越古怪了(躲避官方追捕)。而它发源于西域,又与go-vern-ment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与中原各大门派格格不入,累世结为仇敌。
笑傲江湖发生在明代的基本考证
元朝末年张三丰还健在,而笑傲中的冲虚是张三丰的n传弟子。可见,笑傲肯定发生在元代之后。在鹿鼎记第二十三回中澄观曾道:“古人说道,武功到于绝指,那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说前朝有位独孤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可见,笑傲发生在清代之前。因此,笑傲的基本背景是明代。
笑傲江湖的具体起止时间
1、明朝的起止时间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上吊)。
2、笑傲中写到:八十余年前,日月教几名高手长老夜袭武当山,将宝剑连同张三丰手书的一部‘太极拳经’一并盗了去。明教与武当渊源很深,不但有张无忌这层关系,还有杨不悔这层。杨不悔的父亲杨逍是张无忌的继任教主。因此,在张无忌和杨不悔活着的时候,日月教绝不可能夜袭武当山。《倚天》一文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背景和时间推算,倚天结束时的时间是1358年,张无忌22岁,杨不悔约16岁。两人的影响力比较合理的估计是55年,此时无忌近80岁:即使他已经避世海外多年,以他对明教的震慑力,日月教至少也要到这个时候才敢对武当不敬;杨不悔此时70岁出头,可能会去世了。当然,更可靠的估计是55年-65年。这样,笑傲最后一章魔教归还武当书剑的时间约为1358年后的140年到150年,也就是1498年到1508年之间。
《碧血剑》中华山的风祖师,神态飘逸,应该就是风清扬了。因碧血剑完成较早,金庸写作笑傲之时,对华山剑派的设计已经考虑到碧血剑中的华山派了,所以他设计风清扬这个名字的依据显然是“风祖师”。风清扬自己是不会重建华山派的,合理的解释是令狐冲为了重建华山派,不让华山剑法和内功失传,后来收了徒弟。为了不给自己套上羁绊,也为了纪念风清扬,所以奉风为祖师。那么,穆人清应该是令狐冲的几传弟子呢?考虑两点:一,华山派的门规有许多,以令狐的个性是不会定什么门规的,所以传到穆人清至少也要三代;二,穆人清说“本派剑法更是博大精深,加之自历代祖师以降,每一代都有增益”,可见穆人清至少也是令狐冲的三传弟子。
在明亡同年华山派召开门人大会(1644年)。当时袁承志二十多岁,约与冯难敌的儿子冯不摧、冯不破同年。冯难敌的师父黄真乃穆人清之徒弟;以每代二十来年计,穆当年已九十高龄了。如果穆人清的师傅的师傅是令狐冲的弟子,同样以每代二十年计(但按令狐冲40岁收徒),令狐冲应该比穆人清大80岁左右。这样,令狐冲的出生年在1470年左右。
看一下笑傲中关于年龄的细节问题。
文章开篇为第一年。第一年春天,灭门,林夫人39岁,属虎。
第一年,令狐冲出场。令狐此时28岁。
第二年夏天,令狐冲被囚。
第三年三月十五,五岳剑派并派。
第三年,日月神教归还武当书剑。
第六年,令狐与盈盈成亲。
第七年暮春,故事结束。
第一年林夫人39岁属虎,可以推断这一年是蛇年,查万年历,结合2,可知当年为公元1497年或1509年。再结合3,推断为1497年。令狐冲生于1469年。
书剑恩仇录
时代背景: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开始即明确点出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之后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两年时间里,从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赴浙江任开始,九月黄河渡夜战,初冬周绮结婚,转过年来黑水营之围(这与史载兆蕙征讨回部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相合),同年全书结束。
神雕侠侣
时代背景:(公元1232/1233年――――公元1259年)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六年-开庆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神雕侠侣》开始的时间可以由杨过的年龄推算:窑洞前出场时杨过是"十三四岁少年";
而由《射雕英雄传》中的相关情节可知,穆念慈是烟雨楼之会那年也即1218年在铁掌峰上受孕的,加上十月怀胎的时间,则杨过应出生于1219年。
由此可知,《射雕英雄传》一文的最后郭、黄遇到穆、杨母子时,杨过2岁左右;
而《神雕侠侣》则应开始于1219+13/14=1232/1233年。
《神雕侠侣》结束那年是风陵渡相会的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这年郭襄16岁。
同年杨过飞石击毙蒙哥(这与史载蒙哥死于1259年7月也相合,尽管地点和死因纯属虚构),而华山论剑就在其后不久,当在同一年。所以《神雕侠侣》就结束于公元1259年。
顺便说一句,此时镇守襄阳的郭靖已经是59岁的高龄了……
侠客行:
明末清初(17世纪30-50年代)
论据1:史婆婆曾提到"……但张三丰祖师是数百年来武林中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则至少是在《倚天屠龙记》二。三百年之后——其时已在明后期或清初。
论据2:书中的地名显是明清两季所有。
论据3:由下文《白马啸西风》的考证可知,镖局一行约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康乾。则《侠客行》中既已提到镖局之事("渝州西蜀镖局"等),则至早也应发生在明末。由此可知,《侠客行》应发生在明末或清朝。
论据4:书中提到了一个具体年代的干支:"……只见簿面上写着'河北通州聂家拳'七字,打开簿子,第一行触目惊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聂宗台在沧州郝家庄奸杀二命,留书嫁祸于黑虎寨盗贼',第二行书道:'庚申十月十七,聂宗峰在济南府以小故击伤刘文质之长子,当夜杀刘家满门一十三人灭口。'……"
干支之数每六十年一转,由此我们可大致估量一下其时的年代。明末清初的庚申年有1620年、1680年、1740年、1800年、1860年、1920年……
不过真要扯到闹八国联军的年头上去,只怕是不大合金派小说的味道(一般是不倾向于将金派小说置于晚清或更后的年代)。所以也就是1620年、1680、1740、1800这几年比较相象(小说中的年代比那个"庚申"年还要晚十到三十年,所以1860年也显得晚了)。
而在这个"庚申"年前后的三十年里,少林的大师先有妙谛。后有普法,由此可知决不能是康熙年间(《鹿鼎记》中少林僧是晦。澄。净。华各辈),也不能是乾隆年间(《飞狐外传》里少林掌门是大字辈,而《书剑恩仇录》中同时期的南少林中也有大字辈,因而我们可大致猜测南北少林当是使用同样的用字来排辈,则依据《书剑恩仇录》中南少林的辈份可知北少林在乾隆年间也是天。大。元等辈),即使是嘉庆朝的1800年也躲不开排辈问题(妙谛是第一拨赴岛的,则其执掌少林还要在"庚申"年前的二三十年,但1770年左右的《飞狐外传》时代还是大字辈居尊,何况后面还有个元字辈呢)。这样一来,这个"庚申"就几乎不可能是在清朝了——实在是排不开了。
因而《侠客行》当发生于明末清初的163X年-165X年(1620年+10年~30年),至迟不晚于顺治朝;尽管这样与镖局业的兴盛有些时间不合,也只能将就了。
倚天屠龙记
时代背景:公元1262/1263――――公元1358年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262/1263年-1358年)
开篇郭襄遇到张君宝时张"十六七岁",而"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时张三丰90岁,则倒推可知小说开始时应为公元1262/1263年,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
另外,开篇明确提到"郭襄……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于是禀明父母,说要出来游山玩水,实则是打听杨过的消息……自北而南,又从东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因此郭襄上少林应在华山之别后3。4年间。
由上面《神雕侠侣》年DK可知,也就是在公元1259年后3。4年,正是1262/1263年间。
由上可知,《倚天屠龙记》开始于1262/1263年。
关于结束时间,有两条渠道。一是按历史事件推算,《倚天屠龙记》结束时可参考的历史事
件就是韩山童战死,而史载韩山童被捕遇害是在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这与书中的时间流程明显不符。因而用历史事件来定标行不通,还需要从另一渠道来考察——这就是张无忌的年龄。
《倚天屠龙记》一书虽然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但除张三丰的年龄和历史纪年有明确的对应外,其它具体年月并不清晰。这就需要有一个推算的渠道——张无忌与张三丰之间的年龄对应关系就是一个可资参考的标准。我们将通过考察无忌在全书结束时的年龄来推算其时张三丰的年龄,并由已确知的张三丰年龄与历史年代的对应关系得到《倚天屠龙记》结束的时间。
我们知道公元1336年时,张三丰90岁,且其生日为四月初九;就在这一年,张殷相识。谢逊现身。仙舸北渡。而张三丰百岁时即公元1346年的四月初九时,按书中所述张无忌"十岁"。但他是刚满十岁还是即将满十一岁呢(这牵扯到后来的年代推断)。
这涉及到张无忌的出生月日,这一点书中交代得并不十分清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殷素
素怀孕应该是在到岛上不久之后——"忽忽数月,有一日……张翠山一怔之下,大喜过望,叫道'你有孩子啦。'……"
——故而应还是在1336年,且由下面一段可知,至迟不会晚于秋季。
"天候嬗变,这时日渐短而夜渐长,到后来每日只有两个多时辰是白天,气候也转得极其寒冷。殷素素有了身孕后甚感疲懒,但一切烹饪。缝补等务,仍是勉力而行。这一晚她十月怀胎将满……"由这一段并不能准确断定分娩发生的时间,但大致可以推断应在冬末或转年的春季,也即张无忌生日在冬末或初春。而无忌离岛时也是冬季("……每年黑夜最长之时,总是刮北风,数十昼夜不停……说不定你们便可回归中土……"),则1346年4月张三丰百岁时,
张无忌应为刚满十岁(此处当是按虚岁计,即以出生为一岁,故九年多十岁)。
这之后,又有几次提到年龄与时间。
"谷中安静无事,岁月易逝,如此过了两年有余,张无忌已是一十四岁。
"他在这雪谷幽居,至此时已五年有余,从一个孩子长成为身材高大的青年。
但真正对推断年代有价值的是张无忌出谷遇蛛儿时的对话:"……蛛儿道'你几岁啦。'张无忌道'二十一岁。'……"
在这之后再未明确提过无忌的年龄,故此时的具体年月确认就很关键了,但遗憾的是这时恰好又是冬季("次日续向西行,走出百余里后,已是正午,赤日当头,虽然隆冬,亦觉炎热……")。则张无忌说他"二十一岁"时是刚过生日还是已近下一个生日仍然不明。不过从经历的时间长度(蝴蝶谷时14岁多,赴西域后在朱长龄家过过一个新年,应视为已15岁了,又在谷中5年有余)来看,笔者较倾向于此时刚过21岁生日,则无忌此年21岁。数月后的八月十五,蝴蝶谷聚会,无忌仍然21岁。转过年来的三月十五,张与周的婚礼。同年的数月后就是全书高潮的端阳屠狮大会。韩山童战死。全书结束。由于是在九月九端阳后,故张肯定已经是22岁了。
故《倚天屠龙记》结束时,无忌22岁。根据张无忌与张三丰的年龄对应关系可知,时年张三丰应为112岁,故当在公元1358年。
碧血剑
时代背景:明崇祯六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碧血剑》一书的起讫时间比较确定。书开始于"(其时正是)崇祯六年……",
而结束于闯王兵败离京。李岩自尽的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
鸳鸯刀
时代背景:清中前期
论据1:明确点明了是清朝。
论据2:文中提到了全国18省,则年代当在顺治朝之后,光绪朝之前。
论据3:民间的反清活动在乾隆朝后已渐趋势微,因此如书中所写的萧半和的父叔辈与满清血战而死。萧半和自己甘做太监图谋行刺之类的举动,
也以发生在清前期较为相称。另外文中提到的当今皇上在做贝勒时就广派密探寻访武林至宝的举动,虽不能说就此断定,但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那位雍正爷……
Ⅶ 武侠改变常识
1.关于武侠故事的一点常识
在武侠世界中,会武功的中毒后通常第一反应是护住心脉,具体是怎么护的咱也不知道,大概是点穴一类的,然后就昏过去了。这之后要有人来帮他解毒,解毒的方式通常有四种:
第一,有同伴帮他找到了解药。
第二,有一个内功深厚的人耗尽毕生功力帮他把毒逼出来。
第三,有一个人,通常是漂亮的妹子,用嘴在中了毒镖等等或毒蛇咬过的地方把毒吸出来,随后妹子挂掉了。中毒的男主醒来后得知是派备亩自己心爱的妹子因帮自己吸毒而死,男主暴走,把敌人全部杀光。
第四,中毒之人体制奇特或者是练了什么内功,有自己解毒的功效,昏迷一段时间后自己就醒了,醒来后发现自己不仅毒解了,而且功力大增。
2.我想要一些武侠知识
折损唐门声誉。
唐门世代居于唐家堡,考唐家堡约在今四川重庆城外,下设十大部门,给人一种亦正亦邪、琢磨不透的感觉。武林正道,遗训“统率百毒,也不乏奸诈卑鄙之人。
於是“四川唐门”用毒之名,天下皆知,布满暗器,进入十分困难,威力惊人。蜀中唐门弟子很少在江湖上走动,打於人身,即中其毒、解药制作与保管,遍体麻木,不能动弹、杖这唐门四宝由掌门人保管,以免贻害武林。
既不愿与名门正派结交,也不屑与邪魔歪道为伍滚游,所述唐家人的性格与品质各有不同,则“四川唐大嫂”至少是存在於清末民初而实有其人,招式是随暗器的变化在不断变换的,同样善使暗器,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名门贵族,一个是占山为王的草寇、民族大义,对唐门中人均无意义,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依旧独来独往,行走江湖,有说是"宁遇阎罗王,不惹唐门郎"。唐家使用暗器的最高超手法称“满天花雨”、《偷拳》等社会反讽武侠作品闻名的白羽。
白羽撰述武侠小说、珠,以暗器和毒药雄踞蜀中一隅,行走江湖达数百年之久。唐门人善于设计。
唐门始祖有《毒经》传世,一双手可同时打出六十四个部位,防不胜防。但江湖中许多武林人士畏惧唐门天下无双的暗器和毒药,又苦于无法窥视蜀中唐门的真实面目之一二,所以武林人士大多以为唐门是江湖邪派,敬而远之,但在武侠小说中,使唐门在往后的武侠小说中,大放异彩,经。
唐门的人物和事迹广泛见于诸多新派武侠小说中。唐门人似乎多有一颗聪明的大脑(遗传基因好啊),他们擅于发明各种各样的新式暗器和火器、袍,各司毒药配方与提炼。
饮誉武林的暗器家族。 唐门弟子行事诡秘,行为飘忽。
即使中国武术史籍上。 唐家的家传武功为七煞夺命鞭法,威力平平,他们没有固定的武功路数。
我国武术史上并无唐门记载。(见东方玉《红线侠侣》、古龙《白玉老虎》等书) 具体由来尚无人考证,练至登峰造极时,唯暗器和毒药独树一帜。
据说唐门暗器共七种,江湖上常可见到的是毒针、毒蒺藜和断魂砂,其上均淬有剧毒,非唐家的独门解药而不能解,挂破体肤,终生脓血不止,无药可医。如四川唐大嫂即是,另有一说是发源与湖北唐家寨,将唐大嫂一变为整个唐门,以及警卫防护、训练子弟,也不和奸邪之辈勾结,行走江湖达数百年之久。
唐门人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与毒药!”此书写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恐怕唐家人也不会完全了解。靠着重重机关的保护,唐门得以在江湖上存在几百年而丝毫不受外界侵扰,而且唐家堡四周机关重重,以解民厄。”
规定唐门掌门必须由唐姓直系子弟担任、武侠小说、武侠文化。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外界联系。
早期的唐门甚至连姻亲都只发生在家族内部,后来才发展到族外(社会进步了,乃铁砂以五毒炼过,三年可成,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不好)。唐门虽然是声名远播,但尘森却始终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
唐门的武功多以机关暗器为主,唐家堡里到底布置着多少各式各样的机关,参考了颇多《武术汇宗》一书的内容,亦假亦真的引用与扩充、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约定成俗,却使唐门在小说世界里有了不可抹灭的一席之地。这,便是唐门的起源。
四川唐门 蜀中唐门是一个家族式的江湖门派,饮誉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药雄踞蜀中,并无关于唐门的记载、暗器设计与制造。为了彻底消灭大风堂的势力,唐家以重金美女笼络了火器世家霹雳堂,研制出一种将霹雳堂的火药和唐家暗器相结合的新型暗器,既可发射取人性命,众多作者的争相引用;,唐门世代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江湖门派。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唐门人既不与民族大义挂钩、武侠门派 唐门起源考 据万籁声《武术汇宗》中的“神功概论”所说;而首张其目用於武侠小说者,正是民国初年“北派五大家”之一,以《十二金钱镖》,并精于弄毒. 唐门自古多名门将士:“又有操‘五毒神砂’者,又可空中爆裂伤人。这种暗器名为“散花天女”,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研判,如非捏造: 历史。
唐门弟子也丝毫不计较世人的评论、分配任务、巡逻出击等工作。这十大部分分别由唐家嫡系中的十大长老掌管唐门 开放分类,所以唐门虽然名声远播,但是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唐门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动,唐门人行事诡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参考资料:./question/16351288。
3.武侠的改革到如今有了如何的变化
众说纷纭。
但我想说,侠是心。是写作者的心,也是阅读者的心。这颗心所向往的,所希冀的,汇聚起来,就是侠。我每每试图写的,就是这样的侠。也只有这种侠,才能让大家喜闻乐见,才有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武侠的意义所在。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我不求它讲什么大道理,我只想让读者能够会心一笑,心有戚戚焉,便足够了。我相信,并不只我,大部分的武侠写作者,都抱着同样的念头。
半个多世纪前,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白羽,朱贞木,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那是武侠的第一个高峰,然后,港台文化兴起的时候,金庸、梁羽生、古龙又将武侠推上了第二个高峰。无论《蜀山剑侠传》还是《射雕英雄传》,侠的诠释,都是金庸那句著名的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借着郭靖之口于襄阳兵困之时说出,掷地有声,江湖震动。
从此,这几乎成了侠的唯一解释。至少是大侠的唯一解释。
鼎盛之后,武侠渐渐开始走向没落。
没落的根源,其实从温瑞安、黄易先生已经开始了,一个人是支撑不起一个文体的,但他们两位却各自苦苦挣扎了近十年。我佩服他们,但我不得不说,武侠在没落,到了现在,更是惨淡经营,惨不忍睹。
我们必须要思考,武侠,在这个时代,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武侠,究竟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一代有一代之侠义。
金庸先生的创作大多在60、70年代,那个时候的文学还处在五四以来的救亡思潮的影响下,尤其当时的祖国的政治状况,让身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对中华民族的走向有一种忧虑。因此救亡是金庸先生笔下侠客的主题,他们为国为民,他们拯救民族危难。
而到了今天呢?
救亡不再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我们处在一个稳定繁荣的时代。至少表面是如此。
而武侠永远是一种青春的文体,我们不能将之禁锢在60、70年代人的书桌中。我们将来的读者必定要自于80、90后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拯救民族危亡已经很难成为一个主题,他们的主题是发展自己,追逐梦想。
于是传统侠客的思想与他们开始格格不入,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奇幻、漫画、网游。
难道他们不懂侠义了么?难道武侠已经过时,已经没落?
不是的,侠义之心永存于年轻人的心中,只是我们的侠义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下,绝少有人会怀疑,武侠到了该创新之时,但很少有人明白,到底该如何变革。
我也是沉思者之一,因为我热爱武侠。
很不幸,我思考的结果直指这句最著名的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我的结论是,在这个时代,武侠要发展,就需要先认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武侠已经不再需要为国为民了。我们的侠,已无法再对国、对民起到什么决定性的贡献。国跟民,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侠了。
我们需要的是法制,我们不再有家破国亡,我们虽然有着种种微瑕,但我们不再颠沛流离,不再仰仗侠客的出现,来获得公正。
4.写武侠小说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
天花 麻风 难产 不孕 治好的话 都是可以在古代让医生出名的病
当然 还有给皇帝什么的治病也很容易红
扁鹊曾经起死回生 路过一个国家看到在办丧事 随口问了一下 知道情况后 说可以让死去的人复活 也是可以用在小说里面的好题材
还有诊脉
经络
要写医生的话
你要了解的中国文化太多了
真的很难耶
建议参考黄帝内经 道教养生 易筋经 ……
还要多知道古代神医的故事
祝你成功
5.我想要一些武侠知识
唐门 开放分类: 历史、武侠小说、武侠文化、武侠门派 唐门起源考 据万籁声《武术汇宗》中的“神功概论”所说:“又有操‘五毒神砂’者,乃铁砂以五毒炼过,三年可成,打於人身,即中其毒,遍体麻木,不能动弹,挂破体肤,终生脓血不止,无药可医。
如四川唐大嫂即是!”此书写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研判,如非捏造,则“四川唐大嫂”至少是存在於清末民初而实有其人。於是“四川唐门”用毒之名,天下皆知;而首张其目用於武侠小说者,正是民国初年“北派五大家”之一,以《十二金钱镖》、《偷拳》等社会反讽武侠作品闻名的白羽。
白羽撰述武侠小说,参考了颇多《武术汇宗》一书的内容,亦假亦真的引用与扩充,将唐大嫂一变为整个唐门,使唐门在往后的武侠小说中,大放异彩。即使中国武术史籍上,并无关于唐门的记载,但在武侠小说中,众多作者的争相引用、约定成俗,却使唐门在小说世界里有了不可抹灭的一席之地。
这,便是唐门的起源。 四川唐门 蜀中唐门是一个家族式的江湖门派,饮誉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药雄踞蜀中,行走江湖达数百年之久。
唐门人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与毒药,威力惊人。蜀中唐门弟子很少在江湖上走动,而且唐家堡四周机关重重,布满暗器,进入十分困难,所以唐门虽然名声远播,但是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唐门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动,唐门人行事诡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唐门弟子行事诡秘,行为飘忽,给人一种亦正亦邪、琢磨不透的感觉。
武林正道、民族大义,对唐门中人均无意义,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不愿与名门正派结交,也不屑与邪魔歪道为伍。
但江湖中许多武林人士畏惧唐门天下无双的暗器和毒药,又苦于无法窥视蜀中唐门的真实面目之一二,所以武林人士大多以为唐门是江湖邪派,敬而远之。唐门弟子也丝毫不计较世人的评论,依旧独来独往,行走江湖。
饮誉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药雄踞蜀中一隅,行走江湖达数百年之久。唐门人善于设计、发明和使用各种暗器,并精于弄毒。
唐门始祖有《毒经》传世,遗训“统率百毒,以解民厄。”规定唐门掌门必须由唐姓直系子弟担任,经、袍、珠、杖这唐门四宝由掌门人保管,以免贻害武林,折损唐门声誉。
唐门世代居于唐家堡,考唐家堡约在今四川重庆城外,下设十大部门,各司毒药配方与提炼、暗器设计与制造、解药制作与保管,以及警卫防护、训练子弟、分配任务、巡逻出击等工作。这十大部分分别由唐家嫡系中的十大长老掌管。
唐家的家传武功为七煞夺命鞭法,威力平平,唯暗器和毒药独树一帜。据说唐门暗器共七种,江湖上常可见到的是毒针、毒蒺藜和断魂砂,其上均淬有剧毒,非唐家的独门解药而不能解。
唐家使用暗器的最高超手法称“满天花雨”,练至登峰造极时,一双手可同时打出六十四个部位,防不胜防。为了彻底消灭大风堂的势力,唐家以重金美女笼络了火器世家霹雳堂,研制出一种将霹雳堂的火药和唐家暗器相结合的新型暗器,既可发射取人性命,又可空中爆裂伤人。
这种暗器名为“散花天女”。 唐门的人物和事迹广泛见于诸多新派武侠小说中,所述唐家人的性格与品质各有不同。
我国武术史上并无唐门记载。(见东方玉《红线侠侣》、古龙《白玉老虎》等书) 具体由来尚无人考证,另有一说是发源与湖北唐家寨,同样善使暗器,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名门贵族,一个是占山为王的草寇. 唐门自古多名门将士,也不乏奸诈卑鄙之人,有说是"宁遇阎罗王,不惹唐门郎",唐门世代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江湖门派。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唐门人既不与民族大义挂钩,也不和奸邪之辈勾结。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外界联系。
早期的唐门甚至连姻亲都只发生在家族内部,后来才发展到族外(社会进步了,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不好)。唐门虽然是声名远播,但却始终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
唐门的武功多以机关暗器为主,唐家堡里到底布置着多少各式各样的机关,恐怕唐家人也不会完全了解。靠着重重机关的保护,唐门得以在江湖上存在几百年而丝毫不受外界侵扰。
唐门人似乎多有一颗聪明的大脑(遗传基因好啊),他们擅于发明各种各样的新式暗器和火器,他们没有固定的武功路数,招式是随暗器的变化在不断变换的,这让行走江湖的人在面对唐门时多了一分怯意。
6.写武侠小说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呢
个人感觉武侠小说现在市场不太好,要写好,必须立新,但是大方针不应该有错,主人公不能黑白不分,但是情节不能落俗,人物要变,至于基本知识,只要写书难免要对各种方面的知识都要留意,因为武侠小说不能只局限于对武侠那个小世界进行描述,比如你可以像金庸一样,把虚构的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写,那样应该效果更好。
这样一来你就需要对那一段历史有所了解。所以应该没有特意的下载入门知识,你写到什么,不太了解,就要去查。
当然你可以多读些古诗,会对你给书中的人物起名字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