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温梁四家武侠小说谁好看
⑴ 四大武侠小说家“金古温梁”,“温”是谁又有什么作品
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
《四大名捕震关东》 《四大名捕会京师》 《碎梦刀》 《大阵仗》 《开谢花》 《谈亭会》 《骷髅画》 《逆水寒》
《少年冷血》 《少年追命》 《少年铁手》 《四大凶徒》 <少年无情> <大阵仗>
《阿拉丙神灯》 《粉红色的老太婆》 《四大名捕斗将军》 《四大名捕斗僵尸》 《四大名捕打老虎》 <四大名捕破神枪>
神州奇侠系列
—正传·神州奇侠—
《神州奇侠》 《剑气长江》 《两广豪杰》 《江山如画》
《英雄好汉》 《闯荡江湖》 《神州无敌》 《寂寞高手》
《天下有雪》
—外传·血河车—
《幽冥血河车》 《大宗师》 《逍遥游》 《养生主》
《人世间》
—后传·大侠传奇—
《大侠传奇》
—别传·唐方一战—
《侠少》 《唐方一战》
—续传·蜀中唐门—
《蜀中唐门》(等待中)
七大寇系列
《七大寇》 《凄惨的刀口》 《祭剑》
—将军的剑法—
《战将》 《闯将》 《悍将》 《锋将》
游侠纳兰系列
《游侠纳兰故事》 《杀了你好吗》 《绝对不要惹我》 《杀亲》
《晚上的消失》 《雪在烧》 《战僧与何平》 《杀手善哉》
《爱上她的和尚》 《爱上和尚的她》 《请你动手晚一点》 《请借夫人一用》
杀楚系列
《杀楚》 《破阵》
白衣方振眉系列
《龙虎风云》 《试剑山庄》 《长安一战》 《落日大旗》
《小雪初晴》
《说英雄 谁是英雄》系列
《温柔一刀》
《一怒拔剑》
《惊艳一枪》
《伤心小箭》
《朝天一棍》
《群龙之首》
《天下有敌》
《天下无敌》
《天下第一》(等待中)
《天敌》(等待中)
神相李布衣
《杀人的心跳》 《叶梦色》 《刀巴记》 <天威>
其他武侠作品
《空手道》 《台风》 《石头拳》 《铁线拳》
《乱世情怀》 《金血》 《吞火情怀》 《傲慢与偏剑》
《弹指相思》 《迷神引》 《女神捕》 《大刺杀》
《请、请、请请请》 《老哥,借头一用》 《朋友,你死过未?》 《失去舌头了吗?》
《猪脸的岁月》 《喜欢颜色的门徒》 《你死了没有?》 《打不亮的打火机》
《落叶新芽》 《人形莲藕》 《杀手的慈悲》 《达明王》
《斗天王之纵横》 《斗天王之风流》 《断了》
《了断》 《祭刀》 《诈》 《炸》 <斗天王之快活>(等待中)
《红电》 《绿发》 《蓝电》 《黑火》 <请借夫人一用> <杀了你,好吗?> <刀从里的诗>
文艺/推理小说
《凿痕》 《结局》 《七杀》 《杀人》
《杀人者死》 《杀死雪山飞狐》 《杀人者》 《收拾》
《杀机》
武侠文学系列
《江湖闲话》 《杀人者唐斩》 《刀丛里的诗》
⑵ 金古温梁黄后的江湖,我们看谁的武侠(上篇)
文章如下:
从小就爱看武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培养了我阅读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感到是人生一大幸!那时候我可是随便一本什么书都能捧着静半天,可以说是饥不择食的阅读,这个好习惯对我性格成型和思想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长大了,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穷我一生也不能尽窥其中万一,故读书也有了选择,不论有人对我好意的提醒,读书要注意品位喔,言下之意是那些消遣的杂书还是少看吧,但我对武侠的喜好却怎么也割舍不下,我只是喜欢!
但也不可否认,不是每本的武侠书都是值得去读的。金庸的书我还经常重温,不时有新的感动;古龙的书我挑一部分常看,主要是中后期的作品;梁羽生的书要重新读,我以前低估了他;温瑞安呢,我只能再三品味一些中短篇,只希望他能给自己的书来个结局,我好重新拜读他的长篇;至于黄易,还没看完他的全部作品,但每看完一部,都要过一段长时间我才能往下读另一部,还不知能否有幸读完。
时光是不停的,世界总在发展变化,我也不能抱残守缺于旧有的阅读印象,故每发现一位好的作者,一部好的作品,心中的雀跃欣喜是难以言表的。其实也就是近两年,我才开始在网络上找小说来读,因为以前总认为在大海中找那几颗发亮的珍珠太难太费时了,还是让别人帮我打捞吧,就像我买书不喜买新出的,总得等它几年让它沉淀出来。
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许多旧体制下无法出头的写手冒了出来,其中佳者也是不少的,而于传统武侠这一块,我就找到几个对我胃口的。相信加以时日,他们将会在缺省大师的后金庸武侠时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一) 金古温梁黄下的椴
说句实话,本来我认为在已有的几位大师之后,武侠小说已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了,但我看完小椴的《杯雪》后,重新燃起了对武侠小说前途的期许。
在那之后,金古温梁黄后的江湖,不再寂寞如雪;无限武侠疆土的拓展,更待你我的坚持不怠。
那是怎样一本小说呢?写两个世间奇男子间淡然却深切的杯雪之交;写一柄塞外归来的不屈弧剑挑亮整个暗寂江湖的光彩;写一杯能醉天涯万里人的温酒在乱世中扶时局挽狂流;写几大势力于风雨飘零的江湖庙堂如何拼斗博弈以达脆弱的平衡。
仅是如此吗?远远不止!如果只有这些是无法让我惊艳且惊叹的。
最让我叹服的是那种描述的情怀,那种书中人物在这无法预知的乱世中感叹命运无奈的情怀,对阅读中的你我有着无法抗拒的感染力,时时我不经意一抬眼,心中已涌满无尽的思绪。
这种写书的文风以前是很少见的,在武侠小说中更是绝无仅有。以前的武侠,我读到的大多是叙述与议论,能把抒情与描写如此完美融入武侠故事的述说中,我只能叹服!这种抒情的笔调又是那样雅致非常,古意盎然,简洁干练的字句中透着雄浑有力,在浓浓的书墨芬芳中隐蕴着作者无与伦比的深邃幽情,让人一见倾心并再三咀嚼品味,这就是小椴独特的文风,读过的人都说,难得其文!此为“椴风”!
如此精致的文字即使放在纯文学的作品中也是难得一见的,读武侠时还能感受到那种中国汉语的文字之美,我在以前是绝对想象不到的,小椴无疑是现代社会难得的才子了。
那种抒情的韵味不仅表现在文字中,连故事的布局和节奏的控制都有古朴典雅的抒情质感,让人感到那是一种骨子里散发出的气质,绝非刻意雕凿为之。写出如此文章,作者必是个十分细腻感性之人,以至开始我还以为是一女性写手呢,又怕如此的人写不出武侠中那种最动人的侠气,事实看来,我是多虑了。且不论耿苍怀的气概凛冽;骆寒的孤寒冷傲却又深藏一腔热血;易敛的身罹奇疾却苦撑时局;单是那几个女子——荆三娘的仗义豪气,朱姸的刚毅炽烈,萧如的贞烈不屈——已是让人动容钦佩,别是一种侠气动人心啊!
还有其后的《长安古意》,颇有<刺客列传>之风。结构上较特别,几个中篇串成整个故事,我最爱第一篇《余果老》那一句“且从绝处读侠气”,道出了通篇的主旨,道出了侠的真谛!真是让我击节赞叹了!
我想不出更好的辞句形容书中人物,抄一下小椴的文字吧!
余果老:且从绝处读侠气!
商裳儿:当一切雪逝冰消风流云散,在最后的最后,你想要什么?
小稚:人生如枷,而飞翔是梦。江流中一个孩子最后的愿望原来还是想扑闪着他细瘦的臂膀在这疲重的人世里振翼而飞……
裴红棂:天下无肝胆,——那何妨,我裙钗与登坛?!世事一场冰雪、花间几度红棂。
还有还有……我常常沉溺于这样的文字当中,感受着书中人物的苦楚,悲愤,和奋然起身的那种绝决无奈。《长安古意》中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可以说不落俗套,别开生面。余果老,商裳儿,小稚,胡大姑,裴红棂――那些在人世间挣扎生存,却在一击之中,闪耀出人性的尊严与光辉!这就是侠!真正的侠!
小椴写完《长安古意》后推出的长篇为《洛阳女儿行》,看得出这是小椴力图推新之作,除了保持一贯的文字幽雅醇厚之外,在故事布局,悬念设置上花了极大功夫。不论其成效多大,只是有这种不拘前念,推陈出新的精神已是使人敬佩!
此外还有一些中短篇,都是水准之作,我最喜者为《隙中驹》。开篇:叹、叹、叹,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种感怀命运无常的情怀马上涌现于读者的眼前心中。
“ 雪落不尽是怅惘,雪落尽后是怅望……”
现在只是期望小椴的新作快出(特别是长篇),那又是无尽的怅望了!
有人问温瑞安,大陆新武侠最可能出现的第一位宗师是谁?答曰:小椴!我想以温瑞安那自负的才子习性,此言绝不是谦虚客套之话。我的想法亦是,小椴,拓宽了传统武侠的书写方式,在形式及内容上都有让人惊喜的创新,是最有实力接大陆新武侠复兴的大旗的,只需他坚持笔耕不缀,胸中侠气不灭。
金古温梁黄下的椴,此言不虚!
(二)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
“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那时心中鄙夷得很,当时是在一家书店见到有本书打这种广告语,书都懒得翻了,以至几年后,我才开始正式看这部在网络上红了许多年的武侠小说,孙晓的《英雄志》。
这样也好,如果早几年,或许我不会如此高看这部小说,读不读地进去还是个问题。现在虚长了些岁数,看东西不似以前那么简单了,读起此书越来越有感觉了。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有着如此多的缺点,如开篇略为平淡,文辞稍嫌粗糙,故事不太流畅,结构有些凌乱,技巧不够圆熟等等,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一旦你读进去,深切感受到作者那颗泣血的拳拳之心,那种对命运的绝望抗争,对世情的无奈揭露,那种悲凉的血性苍茫之感将重重地包围着你,使你艰于呼吸视听,如此沉重的阅读体验却吸引着你欲罢不能,使你惊讶地觉得这是一部近乎伟大的武侠作品。
“观、海、云、远”,本是四个毫无关联的人,一个亡命捕头,一个落魄书生,一个粗豪将军,一个富贵公子,掉进朝野派系的权力斗争之中,身陷朝廷与叛贼之间复杂关系,卷入了前朝与皇室的惊天秘密,在命运之手的一步步紧逼之下,不同的坎坷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命运是无常且无奈的,伍定远成了位高权重的真龙都督,秦仲海成了杀人无数的怒火魔王,杨肃观成了深沉阴险的修罗王,只有倒霉的卢云被关在白水瀑布下十几年,仍在痴痴地等待这世间唯一的圣光!
叹一声人世悲苦,命运难测,英雄志向今安在?
或许,他们都变了;或许,他们都没变。
读武侠喜欢把自己代入主角的身份去书中感受,刚开始在这部书中的四个主角我都不喜欢,伍太耿直,卢太迂腐,秦太粗鲁,杨又太油头粉面,实不是我喜欢的性格,故事人物的发展又没有按我的预料。读将下去,却不由得为书中人物命运牵肠挂肚起来,虽然他们的精神与肉体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伤害,他们的付出与得到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对这一切的承受却让人们深深为之动容,触动心底的痛,那是一种悲痛莫名的感觉!
小说的内容我不想多谈,其实在作者的大结局没出来之前有些问题我都没想通。孙晓的结局迟迟不出也是对的,整部书事关朝野变更,权力斗争,人物成长,性格转变,世情反映,命运感怀等等,特别后面几章,作者又埋下了过多的伏笔,结局稍稍写错一步都会影响整体的价值,是应该好好雕凿不能草草了事。
孙晓创作的精神尤为使人敬佩,整整十年,在这个随波逐流的现实社会,他不骄不躁,不随利益而动,不为虚名所动,用生命的经历人生的感悟全心尽力地去完成他第一部的武侠小说。这是一部真诚的心血之作,是一部描述血性江湖的男人武侠,透过那密密麻麻一百多万字看到后面那个岿然不动的背影,竟有一抹淡淡的血色。
孙晓的作品不多,我所见的武侠也仅是一部未完成的《英雄志》而已,但已完全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多少年来在网络上的高评价就是见证。他构造了一个江湖,不再是少年仗剑般的快意豪气,也不是正邪对垒般的善恶分明,更不是风花雪月般的奇遇修炼,而是充满血性阳刚气味而又有命运无奈悲凉感觉的现实江湖。在他笔下,武侠不再是成年人的童话,而是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人生体验。
孙晓的《英雄志》,抛弃了人们对武侠童话般的幻想,还原一个赤裸裸残酷的血色江湖。在这一点上,他完成了对前人的超越!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
真诚地希望,现实不是如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孙晓,更多的英雄志。
(三)此间的少年尤在,未醒的梦想豪情
与许多人一样,认识江南是那一部《此间的少年》,正好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一边读,一边笑,一边沉默,一边黯然,难道曾经的少年,真的如无奈的落花般总被雨打风吹一去不复返了吗?
当时就想,如果江南写起武侠,会是什么感觉?后来就看到了《春风柳上原》,不由再次感叹少年游侠的豪情壮志,是否不堪岁月无情的消磨!
这是一个颇让人心酸神伤的武侠故事,我恍恍忽忽间连读了三遍,默然关了电脑,起身去窗台看了很久天上的云。
“什么是行侠仗义?”四岁的小女孩问。
十六岁的少年柳上原答:“就是有人要不怕死,死也不能让好人被欺负!”
十二年过去,二十八岁的柳上原面对不平已懂得说:“我又能怎样呢?”
但小女孩已长到十六岁,仍记得少年游侠说的“所谓行侠仗义,死也不奇怪”的话。所以她死了,为了十六岁的时候那少年英雄的梦想,而柳上原再次拾起已随岁月逝去的一腔豪情,一切都已经晚了,失去的永不会再回!
江南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感觉,描写细腻动人,故事委婉耐读,甚至有些地方闪着幽默的亮点,却总有一层淡淡的忧郁沧桑的底色,让人细嚼起来有股萧索的意味。倒是那篇据说很早期的《烈火焚琴》风格华丽妖艳,但悲剧的结局总是不改。至于许多未完成的长篇(如《光明皇帝》等)我就不想提了,人称的“万年坑王”是名不虚传的。不过江南的创作状态很奇怪,按说这样到处挖坑,创作态度是比较随便的,但偏偏看到每一篇都有精巧的构思,不然也不会吸引那么多人明知是坑也情不自禁往下跳。
江南同学这种婉约风格的作品我是喜欢的,但发觉他创作的巨大潜力的,是我看了《九州缥缈录》之后。
都说《九州》是一部玄幻的本子,我却是一直当武侠来看的。这也没什么奇怪,连《诛仙》这种地道的玄幻都可号称武侠,说《九州》是武侠小说可实诚多了。
江南虚构了一个九州世界,在这个世界,有会飞的羽人,有常年生活于地下的河洛,有长于冰天雪原的夸父,还有游牧广漠草原的蛮族。但这些种族的设定并不重要,在历史洪流的大势下,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自己注定的命运,无法逃避自己身上潜藏的热血和欲望。
这是一个关于乱世英雄的故事,一个关于勇气和意志的故事,一个关于成长与幻灭的故事。目前我已经看到的章节有“蛮荒”、“虎牙”、“威武王”、“殇阳血”几个中篇,这还只是第一卷的一部分。而且这一卷如江南所说“仅仅是乱世烽烟的开端,而远不是全貌,第一卷中,未来的英雄们还是以少年的身份登场,乱世的巨大幕布也仅仅揭开了一个角。”
在这一角我们看到的都还是未来英雄们的少年故事,却隐隐有了英雄诗史般的壮阔风格。书中那些心怀梦想豪情的血性少年,如姬野的沉毅坚定,吕归尘的沉郁坚强,对读者来说都有着有血有肉的实在质感,在那个乱石崩云的时代,他们靠理想和意志支撑他们摇摇欲坠的信念,用刀剑与血泪劈开这残酷的时代沉幕!
这种脆弱的坚持使我不由得感动,自己曾经也有的那份少年豪情与梦想啊!岁月如风,情随风逝。
但谁能左右历史,谁又能主宰命运,他们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以悲剧结束,这是他们抗衡时代力量的必然结果。看来江南将又会回到他作品的最初命题,这个让人感伤无奈的人生命题啊!
书中英雄们处于凛冽的冷兵器时代,武功的设定也很实在,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信服,对历史命运的感慨潜藏于字里行间,很多地方读起来有读史的感觉。江南仿佛脱胎换骨般拥有了宏大叙事的能力,不再满足于以前吟风弄月般的个人情怀,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他有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巨大潜力!
江南这部小说的野心极大,他要构建一个世界,编写一段历史,记录一部英雄成长湮灭的诗史。从现有的段落来看,江南掌控得很好,没有笔力不济的现象,相信他能写好!
无论岁月磨砺的力量有多大,我都相信,江南同学仍然是那个:
满怀着梦想豪情的此间的少年!
(四)巍巍昆仑,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于写武侠的人来说,金庸无疑是一座沉重压在面前必须面对的高峰,那又是一座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因为到后来,都会发现所写许多东西总能涵盖在金庸的影子之下。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只有古龙是个异数,但他完全跳出那个框架又是以牺牲武侠某些优秀的元素为代价的。
到了现在,想要完全突破创新就更难了,毕竟前辈又出了这么多,想跳出框架,不是没办法,但又想写得好看又吸引人那就难了,花招别人差不多都玩遍了,我们还剩什么玩!如果完全模仿呢?读者又是不买帐的,所以现在想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侠比以前难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凤歌写了《昆仑》,人称尽得金梁真传,引得无数武侠迷追捧,实是十分难得了。
《昆仑》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武功描述精彩纷呈,主人公梁萧在宋元交替天下纷乱之际,从小丧父失母流落江湖,入天机宫忍辱学艺,投元军驰骋疆场,夺取襄阳,又不堪战乱平民之痛而反出军营,迷茫漂泊于江湖,甚至游历至亚非欧三洲,最终为大宋死战天机宫。整个故事宏大广阔,有英雄成长,有武功磨练,有儿女情长,又有金戈铁马,家国天下,文化民族,如巍巍昆仑般恢宏大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整部小说上百万字,读下来引人入胜,一气呵成,让我有回到了读金庸作品时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我惊喜于写武侠的出现了个会讲故事的高手。
这部小说粗看下真有许多金庸作品的影子,梁萧像杨过与郭靖的综合,那几大高手其实都像五绝中一人或几人的混合,连背景时代都那么相近。但细想下来还是有许多推陈出新之处,作者是不满足于完全模仿前人的。
首先对科学力量的重视。这个因素在前人的武侠小说中是很少涉及的,而在《昆仑》中科学的力量对故事与人物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书中萧梁是一个大数学家,可以说是集东西方的最高数学成就于一身,而算术就成了他武功和人生智慧的主要动力。从天机宫学艺开始,到三才归元掌,归藏剑,悟十方步,到最终的谐之道,都是用数学原理来解释的,完全不同于金庸用哲学原理来推动主人公的武功和人生。而到了襄阳大战对战争过程的描写,科学力量的重要就更明显了,以前的作者一般着力于写战术技巧,人的因素决定胜负,到了凤歌笔下,武器的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成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武侠小说中加重对科学因素的描述,不可不说是一大创新,而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跟凤歌的理工背景不无关系。
第二个重要的创新是对人们某些既定观念的颠覆,《昆仑》中最惹争议的地方是萧梁帮蒙古攻下襄阳城的段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的这句话是多么掷地有声,而郭大侠死守襄阳更是对武侠中“侠”字的最高阐述,突然有人对襄阳大战来个重新颠覆,主角在蒙古一方,还是攻下襄阳的出最大力者,实是让人难以接受。有人就为这点批评凤歌为创新而失去了原则,都上升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高度了。实不必如此,终究历史上是蒙古攻下了襄阳,不论我们有多大的民族感情,也要正视历史的趋势。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襄阳大战,实是有利于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战争,民族与和平的意义。
凤歌说道,他重视“改良”过于“革命”,在不断的改良推进中,最终达改天换地的创新。从《昆仑》看来,他很好地走出了第一步,在对待金庸等前辈的态度上,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我们也相信他最终能出于“金梁”而胜于“金梁”,这也是所有武侠爱好者的期望。
据说,《昆仑》只是凤歌写作计划中《山》《海》《经》系列的第一部,一个武侠大家的成长,我们已看到可喜的开始,而凤歌真正向宗师地位迈出的最重要一步,该是下一部的《沧海》。
正是:巍巍昆仑,而今迈步从头越!
⑶ 文笔好的古风小说有没有推荐的
最爱《哑舍》,但好像不算纯古风吧,不过真的超棒,我人生中第一次犯花痴给了老板,婴也很可爱哒!
⑷ 三本武侠小说,肆意挥洒激情武侠人生,打破现实框架无尽幻想!
各位书友们,我们今天一起探索三本精选武侠小说,带您领略激情武侠人生,打破现实框架,进入无尽的幻想世界。
第一本:《赤兔记》由东郊林公子撰写。金古温梁黄,武侠万年长!在这个黄系武侠世界中,令东来、传鹰、庞斑、厉若海、石之轩、秦梦瑶、婠婠、武瞾等众多高手汇聚一堂,向武学的最高境界发起挑战。阿飞作为武林盟主,继续着身为玩家的欢乐与烦恼,面对郭襄和何足道的姻缘未了、云中龙和大剑神的王座争夺,或是侠与义的永恒纠结。阿飞猜测叶孤城可能被那女皇武瞾关押,而系统发布的公告揭示了叶孤城退帝位,武瞾掌控朝局,江湖已沸腾。明月宫作为新势力出现,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二本:《网游之侠义天下》由云东流创作。主角从普通玩家成长为游戏第一高手,赵子龙曾以一首打油诗描述他的恐怖实力。在探索过程中,主角与丹青生、思凡等角色互动,解开他们之间的恩怨,揭露了游戏中的复杂关系。
第三本:《风雪行》由一难著述。主人公洛风为一句誓言执着一生,一路杀戮只为拥有守护他人的资格。在寻找储物戒指的认主过程,洛风滴血认主,虽然戒指显得明亮且散发出光芒,但并未与洛风产生心神联系,经过一系列尝试后,洛风终于成功与戒指建立联系。在奇异的石室中,洛风发现一幅描绘潇洒不羁男子的画像,不禁陷入沉思,感慨男儿于世应如此。
⑸ 金古温梁指的谁
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
1、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2、古龙:古龙,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汉族。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3、梁羽生: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4、温瑞安:温瑞安,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台湾大学中文系肄业。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也是新武侠四大宗师之一,马来西亚华侨,香港户籍。
⑹ 四大武侠小说家
金古温梁
金庸 作品有《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等
古龙 作品有《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等
温瑞安 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等
梁羽生 作品有《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
⑺ 请介绍一下金古温梁四位的作品
金庸作品:飞雪连天射百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古龙作品: (一)原著作品 由新诗入门。初中时曾在《联合报》发表新诗(1952)。 古龙作品集 第一篇拿稿费的小说:短篇文艺〈从北国到南国〉(1955)。 生平撰写武侠小说六十余部。 第一部:《苍穹神剑》(1959-1960)。 篇幅最大的武侠小说:《绝代双骄》和《武林外史》。 被最多读者肯定的“古龙第一书” :《多情剑客无情剑》。 先有剧本后有小说、取消章回体的奇书 :《萧十一郎》。 依事件而非时序排列的得意之作:《欢乐英雄》。 金庸邀稿、有接班意味的作品:《陆小凤传奇》系列。 唯一以近代都市为背景者:《绝不低头》。 最痛苦的创作经历:1974年《天涯·明月·刀》被《中国时报》腰斩。 古龙武侠作品集 最后发表的武侠小说:《大武侠时代》系列(1985)。 四大系列 :“小李飞刀”、“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系列。 三小系列 :“萧十一郎”、“三少爷的剑”、“大武侠时代”。 空有其名的系列:“惊魂六记”,仅完成一部分《血鹦鹉》,此后由黄鹰接手。 最喜欢的主角 :《大旗英雄传》铁中棠,《多情剑客无情剑》李寻欢,《欢乐英雄》郭大路。 第一部被改编的原著剧本:《萧十一郎》(1969)。 最后一部原著剧本:可能是《一剑刺向太阳》(1985)。 散文集:《不是集》(香港:玉郎)。 《谁来跟我干杯?》(天津:百花文艺,与《不是集》内容基本一致) 《谁来跟我干杯?》(台北:风云时代)。 首载次数最多的期刊:香港《武侠春秋》。 首载次数最多的报纸:台湾《联合报》系,包括《民生报》。 生前主要的出版者: 台湾:真善美、春秋、南琪、汉麟、桂冠、万盛、风云时代 香港:武侠春秋、武林、武功(翻印)、华新(翻印)、环球、天地 中国大陆:珠海、太白文艺 目前主要的出版者:风云时代(台湾)、珠海(中国大陆)、当代世界出版社。 (二)影视改编 作品至少改编为八十部以上的电影(或称三百部)。担任过二十五部以上的编剧。 作品改编为七十部以上的电视剧。1982年担任过华视的编剧。 最早改编为电视剧的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改编的英雄榜,1974年张宗荣主演,闽南语发音。 最早改编为电影的作品:《绝代双骄》,1971年4月《玉面侠》,香港邵氏出品。 扬名立万的改编电影:1976年邵氏《流星蝴蝶剑》和《天涯明月刀》。 拍过最多电影的导演:楚原,1976年邵氏《流星蝴蝶剑》开始。 演过最多主角的影星:狄龙,1976年邵氏《天涯明月刀》开始。 最轰动的电视剧:1977年香港无线电视《楚留香》,郑少秋主演。 内地再掀古龙热 :央视掀起古龙热潮,投资打造央视版古龙经典系列:《楚留香传奇》《大旗英雄传》《大人物》央视轮番热映,均取得了高收视率和不俗反响,可见古龙武侠剧的魅力和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