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小说阅读
❶ 《虹》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虹》(茅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jfrY5bQm8eND61fp619mng
书名:虹
作者:茅盾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3-1
页数:241
内容简介: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第一至第三章,初次刊载于一九二九年六、七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六、七期。全书于一九三○年三月由开明书店出版。<br> 本书根据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第二卷中所收的《虹》排印,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版的单行本。<br> 小说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梅行素女士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五四”到“五卅”这段历史时期新旧势力和新旧思想的矛盾
❷ 《万有引力之虹》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万有引力之虹》([美] 托马斯·品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qhp8Mgnq37pBxHHwUQeATg 提取码: nu90
书名:万有引力之虹
作者:[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张文宇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页数:808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之虹》像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小说的线索围绕着德国的V-2火箭展开。V-2火箭袭击伦敦,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们发现美国军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点。于是开始对这问题进行研究,吸引和牵连了许多人,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军官甚至认为这个美国军官的头脑里有个支配生死的开关,决定利用他的感应能力,派他到敌后去刺探火箭秘密。随后小说又以不少篇幅描写了德国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论述了科技和性欲总是结合在一起并向死亡发展的荒谬理论。小说还提出了“热寂说”,即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将会冰冻,作者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也能用“热寂”法则来解释,各种狂热在热能消耗光之后也都会冷寂,趋向死亡。“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品钦(1937-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他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但拒绝领奖。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不同领域。有评论家称其《万有引力之虹》系借助神力完成,堪称一部大网络全书。
❸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林家铺子》、《子夜》、《虹》的作品简介(主要内容)
概况 【小说名称】《巴黎圣母院》 【创作时间】1831年 【小说别称】《钟楼怪人》 【作者】维克多·雨果 【形式】浪漫主义形式小说
作家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且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头衔,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 雨果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写的《读书乐》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由于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大多是歌颂保皇主义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问世后,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从此与诺蒂埃结缘,促使了雨果开始逐渐转为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领袖。雨果属于法国人民,同时也属于全世界人民。他的伟大精神、他的不朽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创作背景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的插图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故事简介
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故事中还有落魄诗人Gringoire 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的衬托剧情。)
小说评价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注意:《巴黎圣母院》是第一部具有雨果自身风格的长篇小说,他在十九岁时就已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冰岛凶汉》(又译《冰岛魔王》),只不过出版时没有署名。
❹ 剑气侠虹 全文阅读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链接:
《剑气侠虹》是由武侠作家时未寒所写,构思于2003年,后连载在《武侠故事》上,为当代武侠经典之作。
❺ 超级雇佣兵小说by雕虹全文阅读txt,要免费的
链接:
《超级雇佣兵》是雕虹创作的网络小说,由看书网首发。讲述来自未来的欧阳振邦重生21世纪的故事。
❻ 王大进 虹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王大进 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❼ 《虹の_ブラシ上木らいち_散彩虹牙刷》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虹の歯ブラシ 上木らいち発散》(早坂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Q0GbXIOYNFjVflKBR7Y-Hw
书名:虹の歯ブラシ 上木らいち発散
作者:早坂吝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讲谈社
出版年份:2015-2-5
页数:224
内容简介:
「史上最もHな探侦」再临!
「タイトル当て」を凌ぐ惊愕の企て!!
「ミステリが読みたい! 2015年版」(早川书房)新人赏受赏
「2015 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原书房)第6位
『○○○○○○○○杀人事件』で
鲜烈デビューした「奇才」による待望のメフィスト赏受赏第1作!
上木らいちは様々な客と援交している高校生で、名探侦でもある。
杀人现场に残された12枚の遗体のカラーコピー、
密室内で腕を切断され杀された教祖、
隣人のストーカーによる盲点をつく手口――
数々の难事件を自由奔放に解决するらいち。
その惊くべき秘密が明かされる时、本格ミステリはまた新たな扉を开く!
さらに过激で、さらに斩新な、杰作诞生!!
またしても书店员さん惊叹!
本格としての趣向が凝らされ、そして………え!? 参りました。
纪伊国屋书店 ゆめタウン徳岛店 朝加昌良さん
惚れ惚れするような「本格」ですがR指定です。
「オトナ」の贵方は読みましょう。ぜひ読みましょう!
ジュンク堂书店 池袋本店 矢部公美子さん
前作を凌驾する仕挂けの多彩さと
爱すべき狼藉ぶりを存分に堪能しました!
ときわ书房本店 宇田川拓也さん
Hな物语に目を夺われていると、真実を见失うぞ!
纪伊国屋书店 渋谷店 竹村真志さん
らいちがとってもキュート! その魅力が最大限に表れている!!
书泉ブックタワー 江连聡美さん
作者简介:
早坂 吝(はやさか やぶさか、1988年 - )は、日本の小说家。大阪府生まれ。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
小中学生の时にアガサ・クリスティの作品を、高校生の时に绫辻行人の作品を、大学生の时にエラリー・クイーンや麻耶雄嵩を読んでいる。2014年、『○○○○○○○○杀人事件』で第50回メフィスト赏を受赏し、デビュー。タイトルを当てる小说として话题を呼ぶ。同作は、ミステリが読みたい!(2015年版)新人赏、 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2015年版)第6位。
❽ 茅盾《虹》中的梅最终结局如何
《虹》以女主人公梅行素为小说推进主线; 两者所选取的事件都是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7 年国共分裂, 北伐革命失败, 并且着重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本论文想通过对《虹》的分析来说明茅盾在20 年代末期, 如何藉由小说的形式来回顾、厘清和反省五四运动之后到20年代的革命历史。由于茅盾的《虹》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有许多相近之处,在分析《虹》的过程中, 将以《倪焕之》作为对照, 以此突显茅盾的特色。 二、《虹》的小说结构 《虹》是以女主人公梅行素的成长和社会经历为小说发展主线的, 茅盾借此描写了五四新女性从五四到五卅的精神历程和转变。 小说第一节描写梅行素从四川出夔门前往上海的行船路途中的感受。这一节既是对长江巫峡险峻壮丽的自然景致的描写, 也同时透过梅行素对风景的感触, 概括地呈现梅行素的人生观和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她的已往的生活就和巫峡中行船一样; 常常看见前面有峭壁拦住, 疑是没有路了,但勇往直前地到了那边时, 便知道还是很宽阔的路, 可是走得不久又有峭壁在更前面, 而且更看不见有什么路, 那时在回顾来处, 早又是云山高锁。过去的是不堪回首, 未来的是迷离险阻, 她只有紧抓着现在, 脚踏实地奋斗; 她是“现在教徒。”[i] 梅行素是经过五四洗礼的新女性, 凭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挣脱了家庭婚姻的束缚,在社会经历的冲撞中摸索人生的定位和方向, 她不能回头, 但也还没有看清前面的目标, 所以只能把握“现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一步是一步。茅盾曾提到对巫峡的描写不仅仅是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三峡风光之险峻, 也暗喻梅的身世,当行船穿过夔门时, 同行的文太太感叹“出了川境的长江一路都是平淡无奇的! 夔门便是天然的界线”, 但梅行素的感受却是:“呀, 这就是夔门, 这就是四川的大门, 这就是隔绝四川和世界的鬼门关!从此也就离开了曲折的窄狭的多险的谜一样的路, 从此是进入了广大, 空阔,自由的世间!”[ii]对文太太来说, 这段行船的旅程纯粹是欣赏三峡美景,但对于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碰碰的梅来说, 三峡之旅就是她生命历程的象征。她将远离多险的四川(过去),她将怀抱着信心和勇气投向未来广阔的世界。 第二节起至第七节开始倒叙梅行素在出川之前的经历。第二节至第五节描述梅行素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 勇敢地挣脱传统婚姻的束缚。这是全书中最出色的一部分。梅是个生长在封建家庭,凭着做中医的父亲对她的疼爱而得以接受新式教育的益州女校学生。第二节开始时, 正是北京五四运动发生后一个月,这股 “爱国运动”和“启蒙运动”结合而成的浪潮扩散到四川成都的时候。当梅跟着同学去参加少城公园的抵制东洋货的爱国运动时, 她对所谓“爱国”并没有深切的感受, 但在此时她被父亲许配给经营苏货铺的姑表兄柳遇春。即将成为“偷卖日货的苏货铺女主人”的耻辱反而将她推向五四运动的新思潮中。茅盾利用这样的安排将五四“爱国”的概念和“个人解放”的概念结合起来。梅在阅读《新青年》的过程中思考自我解放的道理, 并寻求解决个人婚姻问题的方法。她勇敢地向青梅竹马的姨表兄韦玉提出私奔的要求, 但抱持着“无抵抗主义”的韦玉却退缩了。私奔的愿望因韦玉的退缩而破灭, 但梅却在学校排演易卜生的话剧《娜拉时, 思想有了更激烈的转变。她崇拜剧中的林敦夫人, 认为她可以为了救人将“性”作为交换条件而丝毫不感到困难, 因为她是忘了自己是“女性”的女人。这样的观念逐渐加深,使梅同意了父亲为她定下的婚约,她把自己的婚姻当作解救父亲债务的方法,并立志要使柳遇春成为她的俘虏。婚后的梅,虽曾一时感到昏沉、沮丧和惊惧, 但是因柳遇春的寻花问柳而再度燃起“战斗”的意志。她一方面努力使自己保持学生时代的坚定和勇敢,不被安稳的生活、丈夫讨好的温柔以及性欲的渴望所征服,另一方面也努力让自己和丈夫保持抗衡的姿态, 避免自己成为丈夫的玩物。同时她也积极地向同窗旧友徐绮君求援, 盼望时机成熟可以逃脱家庭的牢笼。一直到小说的第五节中, 梅前往重庆, 在路途中与旧情人韦玉擦身而过, 而柳遇春巧妙地阻止了梅和韦玉的重逢, 使梅下定决心离开父亲和丈夫,这时梅作为一个新女性独立自主、坚定勇敢的性格已经完全成熟。 梅从家庭婚姻的束缚中逃脱出来的过程中的挣扎可以说是《虹》最精彩的一部份。茅盾对于梅性格的完整塑造和心情、思想转变的细腻描写是成功的主因,而茅盾对柳遇春的塑造也增强了梅这个人物在描写上的成功。茅盾并没有把柳遇春安排成一个恶人,只是把他塑造成一个庸俗的普通男人他很会赚钱, 婚前婚后都嫖妓,和梅那种接受新式教育,具有理想性、追求精神满足的女人很不相配。但是他的庸俗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他是个孤儿, 出身贫苦, 从小被送去苏货铺当学徒,吃了许多苦,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爬到老板的地位。茅盾给予柳遇春以直接引语的方式为自我辩驳的机会, 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也冲淡了读者对于柳遇春的恶感。同时柳遇春很喜欢梅, 他以商人的务实观点投梅所好来讨好梅, 常常买许多有“新”字的杂志给梅阅读(如“新潮”、“新青年”,但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新思潮的意涵, 常常连“棒球新法”、“卫生新论”都包括在里面, 搞得梅哭笑不得) 。这样一个丈夫,使得梅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艰辛, 因为她的对手不是一个专制强横的压迫者, 因此她必须克服的是自己在面对丈夫的殷勤和生活的安定时所产生的松懈、软弱的心理, 锻炼自己独立勇敢的性格,她的敌人事实上不是她的丈夫,而是自己好逸恶劳的惰性:对于柳遇春这种殷勤,梅女士却感得害怕, 比怒色厉声的高压手段更害怕些;尤其是当她看出柳遇春似乎有几分真心,不是哄骗,她的思想便陷入了惶惑徘徊。她觉得这是些无形的韧丝, 渐渐地要将她的破壁飞去的心缠住。可是她又无法解脱这些韧丝的包围。她是个女子。她有数千年来传统的女性的缺点: 易为感情所动。她很明白地认识这缺点, 但是摆脱不开,克制不下, 她有什么办法呢!这些女主人公自我成长、自我超脱的心理描写, 可以说是这部小说最出色也最细腻的部分。 小说到第五节时, 梅逃离与柳遇春住宿的旅馆, 藏匿于同窗好友徐绮君处, 再辗转来到泸州师范学校的小学部任教。第六、七两节描写梅在泸州任教时的社会经历。对梅来说, 她是凭着五四个性解放的力量冲出家庭的牢笼,但是对人生却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白的自意识的目标并没有, 然而确是有一股力——不知在什么时候占据了她的全心灵的一股力,也许就是自我价值的认识,也许就是生活意义的追求,使她时时感到环境的拂逆,使她往前冲;现在可不是已经冲出来了,却依旧是满眼的枯燥和灰黑。这不仅仅是梅的问题,也是泸州的同事们共同的问题,只是他们不像梅那样具有强烈的自省能力。这些同事并不专注于教育工作, 也没有在社会经验中追寻人生的方向, 却利用个性解放之便大搞恋爱游戏, 甚至闹出醍醐阁的丑剧, 事后却担心名誉受损。梅在这一群目光狭小、庸俗无聊的教员中显得鹤立鸡群,男同事对她的美貌的追求、讨好或觊觎,女同事因为她的出众而欣羡、嫉妒或鄙夷造谣, 她都表现得不以为意, 毫不动心。对她来说, 真正的痛苦不只在于同事的胡闹和攻击排挤, 更在于无法找到人生广阔自由的大路。第七节结束时,梅离开泸州师范学校小学部。在简单地交代梅在惠师长公馆又做了两三年的家庭教师之后,梅终于踏上离开四川的旅程, 小说结束自第二章起占了六章篇幅之多的倒叙, 时序与第一章梅出三峡相衔接。 第八章至第十章写梅到了上海, 受到(共产党员)梁刚夫的影响而走上社会革命的道路,小说结束在梅参加“五卅运动”的示威活动。第八章开始时,以“江浙战争”点明时间是1924年十月下旬。从遥远的四川来到大城市的梅为复杂的上海感到迷乱, 如同梁刚夫对她说的:“太复杂, 你会迷路”。五四之后在生活的历练中变得坚定而勇敢的梅面对上海复杂的社会大环境, 以及对她的美丽丝毫不假词色的“英雄”梁刚夫时, 却也不由自主地生出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的“第二个自己”。然而好强的她却不愿意走回头路, 她决定要像从前一样“高视阔步, 克服这新环境”。于是她接受梁刚夫的安排参与了秋敏女士所主持的妇女会工作, 在与黄因明同住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这些书籍如同五四时期“新”字排行的书报, 给梅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之后她在与梁刚夫的接触谈话中, 逐渐对中国的社会局势及中外关系有所了解。在梅被梁刚夫所吸引, 而梁刚夫却专注于政治活动的情况下, 梅决定: “我也准备着失恋, 我准备把身体交给第三个恋人——主义!”[iv] , 于是梅毫无私情地投入了热血磅礴的“五卅运动”。 《虹》以梅行素自五四至五卅的成长和思想转变为小说的发展主线,表现梅行素从五四接受新思潮而启蒙——以行动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人——度过五四退潮期的茫然苦闷——逐步了解社会情势, 并投入群众的社会运动中的转变。如同茅盾所说:“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跳跃式的发展”。 三、梅行素人物形象分析 梅行素和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相比,作为女性的梅行素, 所走的道路与身为男性的倪焕之自然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是在五四时期,当倪焕之已经开始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时,梅行素还在与家庭斗争,与丈夫进行角力战,这突显传统观念给予女性的限制和束缚远比男性更大。在五四时期, 倪焕之所扮演的角色是“启蒙者”,将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以教育的方式加以实践,而梅行素则是个“被启蒙者”,在接受新思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她面对自我个人、家庭和婚姻的态度。对于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而言, 最大的课题在于打破传统家庭与婚姻给女性的束缚,以及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虹》可以说是梅行素作为一个“五四女性”解决这两大课题的过程, 通过这两大课题的考验, 梅行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小说的前二分之一, 着重在梅行素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 努力摆脱父母之命的婚姻的束缚, 勇敢地只身在社会中闯荡, 这一部份强调梅行素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建立; 小说的后二分之一,从梅行素在泸州教书,到梅在上海受到共产党员梁刚夫的影响而走上群众运动的道路,参与五卅运动,这个过程是梅行素在社会上找寻人生方向的过程。在作家的安排下, 梅行素最后确立的人生方向, 就是集体群众运动的道路。如同《倪焕之》一样,《虹》也呈现了知识分子从“个人”到“集体”的道路, 不同的是, 对叶圣陶而言, 他着重在表现知识分子陷落在“个人”与“集体”的断层中的窘境; 对茅盾而言, 梅行素参与“集体”,不但不是丧失“个人”, 反而是成就“个人”。 这样的差别来自于茅盾对“时代性”的要求。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强调小说的“时代性”, 而他所谓的“时代性”又包含强烈的“革命性”倾向: “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 换言之, 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对于“革命性”的要求,使得《虹》可以说是茅盾在20 年代末期以共产党的史观重塑五四以来的“革命历史”的作品, 而主人公梅则是“革命历史”的象征, 以她个人的人生历程规划出“革命历史”的道路。将梅行素放在茅盾“时代女性”的系谱中, 有学者认为:以《蚀》三部曲中的静女士、方太太、孙舞阳、章秋柳、《野蔷薇》里的娴娴为序,以《虹》的梅女士为终结, 从各篇小说创作的先后时序来看, 她们呈现某种曲线的运动, 向“革命”的历史运动与方向愈益靠拢。换言之, 随著作者描写技术的改进, 她们在思想气质上更具时代性或社会性, 她们的主体意识表达得更具革命性。梅所展现的“革命性”,可以从《虹》这部小说“小说的倒叙结构”、“人物性格的塑造”、“面对五四新思潮的态度”、“小说的结局”等几个方向来证明。为了突显《虹》的“革命性”, 仍然以同为“教育小说”的《倪焕之》作为参照的坐标。 首先, 在“小说的倒叙结构”方面, 虽然两部小说都以主人公的成长转变为小说的发展线索,但同样的两部小说都采用一部分的“倒叙”手法,在第一节以“乘船”的意象象征着主人公行驶在人生的河流上,并以“主人公怀抱着梦想迎接新生活”作为小说的开头: 倪焕之乘着低篷船沿着吴淞江来到新的学校,在本节结束时到达目的地, 赞叹着:“啊! 到了,新生活从此开幕了!”, 第二节起倒叙倪焕之过去的成长背景、学习过程以及产生教育理想的过程,第三节时序接上第一节,倪焕之展开实践理想的新生活。梅行素则如前所述,乘着大轮船沿着长江出三峡,行船出夔门时, 梅满怀喜悦: “从此是进入了广大, 空阔, 自由的世间!”, 第二节起倒叙梅在四川的经历, 这个庞大的倒叙一直到第八节才接上第一节的时序。 强调这个倒叙的结构目的在于突显出两位主人公同样乘着船,期待着新生活时,他们所面对的“理想”的差异:就小说的整体结构来看,倪焕之是结束辛亥革命以来的消沉,他所向往的理想是五四时期的“启蒙教育”;但对梅行素而言,她所要结束的是五四走出家庭之后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她的理想是走到宽阔自由的世界(社会),她即将面对的是热血沸腾的“五卅运动”。对安排小说布局的作家而言,叶圣陶所着重的是“五四”,而茅盾则更强调 “五卅”。“五四”的精神是启蒙运动,而“五卅”的精神是(反帝) 群众运动。茅盾强调“五卅”,在于“五卅”是许多知识分子认识 “群众”的转折点,也是20 年代中期中国大革命的开端, 同时它能够鲜明地划出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历史”的路线。 其次, 就“人物性格的塑造”来说, 倪焕之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相当的差距,他的小家庭也没有经济上的困难,以世俗的眼光来看, 倪焕之完全没有遭遇失败, 但是倪焕之却有深深的幻灭感, 因为失败的是他的 “理想主义”。与倪焕之的“理想主义”相对照, 梅是个“现在主义”者。她的信念是“不要依恋过去,也不要空想将来, 只抓住了现在用全力干着。”她靠着“现在主义”摆脱了婚约的苦恼所产生的自怨自艾, 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离开丈夫,并马上付诸行动。她“现在主义”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赋予她勇敢坚决而耀眼的“雄强美”, 使她周围的男子不论是苍白的韦玉或庸俗的柳遇春都显得胆小懦弱和平庸。即使到了泸州, 在众多学校同事之间, 梅依然显得大方坦率, 就连行事作风大胆的张逸芳也相形失色。 第三, 在“面对五四新思潮的态度”上,同样可以看出茅盾重新梳理历史的态度。小说的前半部描写新思潮随着五四运动扩散到遥远的四川成都, 对于《新青年》等刊物的热切期待使得梅行素和仅仅识面的徐绮君迅速地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在吸收新思潮的过程中,每一个陌生的新名词都给梅强烈的愉快和极度的兴奋。虽然梅毫无偏见地吸收着各种驳杂的新思潮,但是小说冷静的“叙述者”却站在更高的位置,不无批判意味地点明这些思潮对梅的人生困境而言都是“架空的理想”:个人主义,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政府主义,各色各样互相冲突的思想,往往同见于一本杂志里, 同样地被热心鼓吹。梅女士也是毫无歧视地一体接受。 梅行素的行动力使得她从五四到五卅的发展就是茅盾所谓“时代给与人们以怎样地影响”和“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五四时期的梅深受“时代”的影响成为“被启蒙者”,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虽然前方的目标朦胧 但她却不由自主地被“历史”推着向前冲;而到小说末节时梅加入了“五卅”示威的行列,小说结束在“包围总商会去!”的“行动命令”中,这个命令充满着主动、积极、前进的力量,集体的人群反将时代推进了群众运动的新方向。 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发展也同样展现了“个人”到“集体”的道路。五四时期的梅行素受到个性解放的影响追求自己的前途,并且靠着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闯荡,和社会上的丑恶斗争,她将自己“个人”与环境恶势力相抗衡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她只相信自己。如同她的自述:“什么团体, 什么社会, 这些话, 纸面上口头上说得怪好听, 但是我从来只受到团体的倾挤, 社会的冷淡。我一个人跑到社会里, 社会对我欢迎么?”[v]她从来不曾意识到“群体”的存在, 因为“群体”对她而言只是压迫她的力量,而不是支持她的力量。梅带着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来到上海,当她因为想探知梁刚夫、黄因明的秘密活动而不得,好强的她竟想靠自己的力量 “独立门户”来从事梁刚夫他们所谓的“活动”, 完全不了解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政治活动的意义。即使后来梅接受梁刚夫的安排到妇女会工作,她依然只感受到腻烦和无聊,无法体会到群众运动的力量。一直到使人激动而愤怒的“五卅惨案”发生时,事件的严肃性使梅决定放弃对梁刚夫的迷恋而投身于工作,才感受到“群众运动”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集体”的“纪律”。在5月31日的游行中,义愤填膺的梅一再被热血所激动,想凭着快意行动,但她却时时提醒自己:“纪律是神圣的!”,她了解到革命运动的严肃性,如果放任自己的冲动单独行动,只会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在“五卅运动”热潮的洗礼之下,虽然不能证明梅从此便顺遂地走上集体的道路,但是她终究认识到集体革命的重要性,同时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强大的“个人主义”。 四、《虹》的成就与意义 《虹》通过梅行素的一段人生追寻,不但真实地展现了二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迷惘、痛苦与追求,而且生动地刻画了梅的性格。“虹”这一意象,既象征着梅女士对理想的一种感觉;既美丽、又虚空,那么诱人,却又那么缥缈;同时,这一意象也暗示着作者本人对于美、对于理想的深刻的幻灭感。《虹》的叙述,始终依循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生轨迹,但由于主人公的性格与思想始终是探索的、追求理想的,因而她的人生轨迹总是与时代大潮相追随,这就使作品的叙述始终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宽广的视野,有史诗的韵致。由《蚀》到《虹》,我们看到茅盾小说的审美情趣的确是崇高的、有史诗感的。他总是在寻求以一种美的形式,为中国现代风云变幻、可歌可泣的大时代“留一印痕”。
❾ 急啊!劳伦斯<虹>评析
《虹》读一半时,快读不下去了,读它让我倍感压抑,可又不甘心完全扔掉。于是就歇了两天没看。这种阅读状态让我想起了我起初看《朗读者》,那种完全不符合我过去的欣赏要求的平实的叙述,没有一点文采,而且小说开始时讲了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之间的发生的两性关系,用我自己过去的传统理念,再没有读的时候就产生了恶心之感,所以看了一点就觉得头疼。但是后来过了几天,修正自己的心态再复看时,整个心平静了下来,完全抛弃了自己先前准备着的道德尺码和其他约定俗成的理念,进入一种纯粹的阅读,发现小说读到后来的境界让我的内心变得清朗明净,甚至是感动,放下书后好多天都走不出那种状态,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想这就是经典小说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而且也让我第一次认同德国人这种小说的语言风格,它使得我对于过去自己写文章时追求语言的灵动和飘逸有了一次新的认识。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可是却就是放不下。他让我痛苦了,他让我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然而靠近这样一颗分裂的灵魂,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又怎么能体会和感受出人性中这份最自然和本真的心理历程呢?
那晚我又对着它,一页没有翻,发呆了许久。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大量关于劳伦斯本人的简历和评析。我好像在这小说里看到了他的影子,至少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后来我看到一个译者序“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看完这段话我大有逢着知已的快感,也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这种自我折磨似的阅读。
我想也许《虹》之后我会主动避开所有劳伦斯的作品,直到我的心灵可以承受这样的煎熬和痛苦时。读《虹》读不下去是我内心不够安静,是我内心不愿意那么缓慢的听劳伦斯叙述这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是不愿意陪他一起承受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和矛盾冲撞了。
有一天我睡在床上,躺在被子里,再不把阅读它当成什么回事,不想着我能从它里面获得什么,而只是就当闲物来看,重新开始了对劳伦斯的聆听。随着故事的进展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发生了变化,读到孩子一节,讲了布兰文对待自己的小女儿的一段感情,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父亲对初生女的那种疼爱和激动的心理描写得那么细腻与生动,这是我过去从未在任何书和作品中看到过的情感描述,似乎如一面镜子把世界照得透亮,当然这照亮的更有人心,是劳伦斯通过人物心理的活动的描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深情。
我之所以内心一定要把《虹》读下去,读完它,是因为我相信,既然被那么多人奉为佳作,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且此书好像还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一个人的欣赏可能会有偏差,但那么多人以及历史的选择不会有错的,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刻的感受,或是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潜流,从而让自己也产生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和情感处在休眠期,而激活它需要力量,需要找到它的途径,所以阅读成了我寻找创作动力的法器。
阅读除了给我灵感之外,当然更大的好处还在于阅读本身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知识的获取,得到人生的智慧。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使得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独特,从而也可以发现寻常人不易发现的东西,那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❿ 徐志摩的雨后虹读后感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这部小说用灵动、飘逸的文字描述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最为吸引我的,首先是劳伦斯充满诗意的文笔,他的文字那么鲜活,那么亮丽,那么动人,读几十万字的小说,犹如陶醉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中;常常让人心情激动,活力焕发,热血澎湃。劳伦斯的是非观点十分鲜明: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自由的讴歌、对大自然的赞赏。作品也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使人沦落为机器人、可贵的生命过多的消耗在维持生计上——本末倒置的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其实,过简单而不奢侈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对此,他极度反感,在他的笔下,这些场景都是暗淡无光、晦涩、萧瑟、沉郁的。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个警醒:让我们对现代化的通讯、机器、电脑……保持一点距离,少一点依赖;不要让鲜活的生命,过度的消耗于此;尽可能的回归大自然;努力保持一点自我——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虽然,以前读过劳伦斯的书,但这部《虹》,既有别于我曾经阅读过的外国名著,也有别于劳伦斯其他的著作。书中并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着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剖析。常常是跳跃式的思维,令你跟着作品缓慢的节奏,潜入人的内心情www.liuxue86.com感,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和矛盾冲撞,慢慢的思考、慢慢的感悟。《虹》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对人类的认识和感受,使得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独特、丰富,从而也发现了寻常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在劳伦斯的笔下,世界是多么奇妙。 也让人不由的思考:人的一生究竟该怎样度过,显然,劳伦斯是赞美追求独立、自由的。
劳伦斯的书,自然离不开性的描述,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劳伦斯非常善于用高妙的艺术手法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尤其是性爱心理。他的描述虽然细腻、具体、动情,但那是纯洁、健康、道德的,并不是想以色情来吸引眼球。
不过说老实话,一部三、四十万字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的故事情节,要想读下来,是不容易的,那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它呢?除了作品本身独特的魅力,还得感谢译者。
那天,到图书馆去借书,拿到一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虹》,打开一看,译文很漂亮,那篇译序更精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再翻到书的最后,竟然发现了译者黑马的简介,更是了不得:他不但翻译了劳伦斯的系列作品,自己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与几本散文集。这在翻译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不少译著的序言,都是请别人代写的。我想,这些译者,仅仅是能翻译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取名黑马的译者,不但精通英语,精通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中文的功底也非常扎实;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是个两栖人呀(作家兼翻译),这样的译者,翻译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以后借书,不仅要挑选大牌的出版社,挑选一流的译文,还得了解译者。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欣赏到最为精彩的书籍,收获更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读外国文学,译者的水平太重要——翻译就是二度创作。最近,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地球脉动》,片头:sea deep 如果直译为深深的海洋,而央视译为,无垠深海。黑马的散文《心灵的故乡》用的是劳伦斯的一句话:the country of my heart,直译为我心中的乡村;而黑马翻译为心灵的故乡。这些译文,既贴切又体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退休后,想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但近几年的出国旅游,对外国的了解越来越迫切。仅仅读一点世界史,读一点游记,显然有些肤浅;自我感觉,还是挑选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来阅读,也许才是最好的了解西方的途径。
爱屋及乌,我还会继续阅读黑马翻译的劳伦斯的作品以及与黑马的小说与散文。